春秋战国那个乱世,群雄并起配资配资网,刀光剑影。
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四位了不起的君王,他们个个都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和野心,也都曾经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。
可偏偏就是这一步,他们都没能迈过去,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。
这四个人到底是谁,又是怎么把大好的机会给搞砸的?
燕国的咸鱼翻身:昭王二十八年磨一剑展开剩余93%燕昭王这个人,说起来还真是个励志典型。
当年燕国被齐国打得稀烂,老百姓流离失所,国库空得能跑老鼠。
昭王接手的时候,整个燕国就像个破麻袋,到处都是窟窿。
这家伙倒是有耐心,一上台就开始招贤纳士。
黄金台的故事大家都听过,他真的就是那么干的。
郭隗这个谋士跟他说要招人才,得先从身边开始。
昭王二话不说,给郭隗修了个豪宅,每天好吃好喝供着。
这消息一传出去,各路英雄豪杰都往燕国跑,乐毅、剧辛这些顶级人才都来了。
昭王这一忍就是二十八年。
二十八年啊,一个婴儿都能长成大小伙子了。
他就这么默默发展国力,训练军队,从来不主动找人打架。
别的国家都觉得燕国完蛋了,谁知道人家在憋大招。
公元前284年,时机终于成熟了。
昭王联合赵、韩、魏、秦五国,组成联军攻打齐国。
这一仗打得齐国措手不及,燕国军队如入无人之地,连下七十多座城池,差点把齐国给灭了。
齐闵王这个狂妄的家伙,最后被自己的大臣给杀了。
昭王总算报了当年的血海深仇。
可惜啊,昭王这个人性格太保守了。
打赢了齐国以后,他没有趁热打铁继续扩张,反而又回到了那种低调发展的老路上。
机会稍纵即逝,等其他国家反应过来,燕国的优势就没了。
昭王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统一良机。
赵国的马上英雄:胡服骑射改天换地赵武灵王这个人,绝对算得上是个改革家。
十五岁就当了国君,一开始就遇到了大麻烦。
五个国家的君主跑到赵国来参加他老爹的葬礼,表面上是来吊唁,实际上是来看热闹的,想看看这个小毛孩子能不能撑得住。
武灵王倒是有胆量,面对这种局面一点都不怯场。
他心里明白,要想在这个乱世生存,就必须搞点新花样。
于是他推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改革——胡服骑射。
这个改革在当时可是石破天惊的。
中原人一直瞧不起北方的胡人,觉得他们是野蛮人。
武灵王偏偏要学胡人,让赵国的士兵换上胡服,学习骑马射箭。
老臣们一个个都跳脚反对,说这是数典忘祖,有辱祖宗。
武灵王硬是顶着压力把这事给办成了。
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。
赵国的军队战斗力直线上升,骑兵部队更是所向披靡。
武灵王带着这支新军,先是把中山国给吞并了,接着又大破林胡、楼烦,把赵国的地盘扩大了一大圈。
一时间,赵国成了北方的霸主,风头无人能敌。
可是这个英雄人物,最后却栽在了家务事上。
武灵王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赵章,小儿子赵何。
他本来立赵章为太子,后来又改立赵何。
这一变来变去,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。
赵章不服气,起兵造反,结果被杀。
武灵王心灰意冷,把王位传给了赵何,自己当太上王。
没想到这个决定害了自己。
公子成和李兑这两个奸臣发动政变,把武灵王困在沙丘宫里。
这个一代英主,最后竟然活活饿死在自己的宫殿里,死的时候才五十多岁。
真是英雄气短,让人唏嘘不已。
齐国的狂妄君主: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齐闵王这个人,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恨。
他接手的齐国,那可是当时的超级大国,地盘大,人口多,经济发达,军事强盛。
按理说,有这么好的底子,统一天下应该不是什么难事。
闵王刚开始的时候,确实干得不错。
他联合其他国家攻打秦国,一路打到函谷关,把秦国打得鼻青脸肿。
秦昭襄王吓得连连求和,割地赔款。
这一战让齐国威名远扬,各国都对齐国刮目相看。
接着闵王又把燕国给灭了,燕王哙死了,太子平逃到了赵国。
整个燕国都成了齐国的地盘,齐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。
魏国也被他打得服服帖帖,不敢有半点异议。
可是闵王这个人有个致命的毛病,就是太狂妄了。
打了几个胜仗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,觉得天下无敌,谁都不放在眼里。
他开始穷兵黩武,到处打仗,搞得国库空虚,百姓怨声载道。
更要命的是,闵王根本听不进任何劝告。
大臣们劝他要休养生息,他不听;谋士们劝他要小心其他国家联合,他也不听。
他觉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,别人都是土鸡瓦狗。
结果呢,燕昭王忍了二十八年,终于等到了报仇的机会。
五国联军攻齐的时候,齐国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。
老百姓都受够了闵王的暴政,根本不愿意为他卖命。
齐国的军队一触即溃,连战连败。
最可笑的是,闵王到了这个时候还在做皇帝梦。
他逃到莒城以后,还想着东山再起。
结果被自己的大臣淖齿给杀了,死得比狗还惨。
一个原本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大国君主,就这样把自己给作死了。
秦国的雄主暮年:一代霸王晚节不保秦昭襄王是这四个人里头最厉害的一个。
他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,在位五十六年,为秦国的最终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可以说,没有昭襄王,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。
昭襄王手下人才济济,白起、范雎、司马错这些都是一等一的高手。
白起更是被称为"杀神",一生从未败过仗,杀敌无数。
伊阙之战,白起指挥秦军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,这一战奠定了秦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。
昭襄王还干了一件大事,就是彻底消灭了义渠国。
义渠这个西戎国家,一直是秦国的心腹大患。
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用美人计,把义渠王骗到秦国,然后一刀杀了。
没有了首领,义渠国很快就被秦军平定了。
秦国的西部边境从此太平无事。
更狠的是,昭襄王还把东周给灭了。
东周虽然早就名存实亡,但毕竟是天子所在,各国都不敢轻举妄动。
昭襄王偏偏就敢,直接派兵把周王室给端了。
这一下,秦国彻底撕破了脸皮,明摆着要当老大。
可是昭襄王晚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。
他听信了范雎的谗言,把白起给杀了。
白起这个人确实有点傲气,跟昭襄王顶过嘴,但他绝对是忠臣良将。
昭襄王杀了白起,等于是自断臂膀。
白起死后,秦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军事天才。
昭襄王也老了,雄心壮志渐渐消退。
他错过了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,这个重任最终落到了他的重孙子嬴政身上。
机会来了又走了:四雄主的共同悲剧这四个君主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都曾经离统一天下只有一步之遥。
燕昭王联军破齐的时候,如果他再狠一点,说不定就能趁机吞并其他国家。
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功以后,如果不是陷入王位之争,赵国的实力完全有可能超过秦国。
齐闵王就更别说了,齐国当时的实力绝对是天下第一。
如果他能够稳扎稳打,不那么急躁,统一天下应该不是问题。
秦昭襄王更是差一点就成功了,如果他不杀白起,如果他再年轻十岁,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。
可是历史没有如果。
这四个人都因为各自的性格缺陷,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燕昭王太保守,缺乏进取心;赵武灵王太感情用事,在王位传承上优柔寡断;齐闵王太狂妄,不知道收敛;秦昭襄王太多疑,杀了自己最得力的将军。
他们的失败,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也是历史的必然。
统一天下这种大事,需要的不仅仅是实力,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。
需要有正确的战略眼光,需要有坚定的执行力,需要有容人的胸怀,需要有持久的耐心。
这四样东西,这四个君主都没有完全具备。
正是因为他们的失败,才为秦始皇嬴政的成功铺平了道路。
嬴政吸取了前人的教训,既有雄心壮志,又有务实精神;既敢于冒险,又善于用人。
他最终完成了这四个人都没能完成的伟业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。
结语说到底,这四个君主都是时代的英雄,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虽然他们都没能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,但他们的努力和奋斗,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。
历史就是这样,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。
没有他们的铺垫配资配资网,就没有秦始皇的成功。
信息来源: 《史记·秦本纪》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 《战国策》相关篇章 《资治通鉴》战国部分 杨宽《战国史》 白寿彝《中国通史》战国卷发布于:山东省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